2009年10月,“泰州四院”内部资料总第10期破天荒在头版头条赫然刊登了一篇人物通讯,题目:《誓做危重病人的保护神——访泰州四院院长技术顾问、内科主任朱明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文章左上角有一副彩色照片,一看便知这是文中的主人翁朱明林在全神贯注的工作着,那神情、那姿态便令人肃然起敬。当再读完这篇人物通讯之后,不得不令读者产生震撼力和激励作用。
“淡”是索然无味,还是意蕴无穷?本文给出了答案。一般来讲,写医师救死扶伤,总免不了重彩渲染其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先进事迹,颇为赚的读者一掬热泪。这篇人物通讯却不然,他不仅着力揭示了朱明林无私奉献的心灵,也以简练而深沉的笔触赞颂了他的人性之美。二者的有机结合,勾勒出一位当代白求恩式的大夫光辉形象。文中说:“碰到疑难病人,朱主任都责无旁贷的亲自诊治。对危重疑难病人,朱明林恪守三个精诚:一是面对危重病人,他总是守候在旁边,常常是一守几个小时,直等到病人病情好转才离开。二是只要看到危重病人住院,他总亲手将他们送到床上去才放心。他说危重病人不能随意搬动,否则会加大危险,自己这样做也方便了病人家属;三世对于疑难病人必须仔细观察,及时会诊,知道诊断出病因、治疗有了效果,自己才回家睡得着觉。”这三个精诚,说易做难,而朱明林不折不扣的做到了。而朱明林作为内科主任医师,他那些并不轰轰烈烈的事迹、故事,他从自身做起,尤其是他视危重疑难病人为亲人的言行举止,让患者感激涕零,让患病亲属动容,更令读者回味无穷。
人物通讯对读者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是通过思想上的深刻性和感情上的共鸣来演现的。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不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看的出来,论文的作者在写作时紧扣主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走访众多危重疑难病患者及其亲属,掌握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第一手事迹,正是这些看似平凡而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例激发了作者的满腔热情,是流着泪水来写的。作者的激情无疑会给读者带来共鸣。试问,作者内心无实感,笔下哪来激情?
该文的作者身怀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激情,把采访得来的感人事迹,如数家珍似的奉献给读者。文中列举四位疑难病人,均被朱明林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无论是医治哪一例危重疑难病人,都让朱明林医师承担着风险、承担着责任、承担着名声,而每一例危重疑难病人,几乎都到了生命垂危的阶段。假如朱明林医师稍有大意,诊断不准,那么,朱明林怎么能拯救一个又一个貌似无力回天的生命,创造一例例救死扶伤,义薄云天的奇迹。
该文的作者在深入采访上颇花费了一番真功夫,文中说:2007年10月12日凌晨四时,四院一下子来了5名硫酸二甲脂中毒病人。他知情后立刻赶至医院,和外科、麻醉科、五官科等医生投入紧张的抢救。因其中有的患者出现肺水肿、肺部感染依然严重,他48小时为离开医院一步,大部分时间都守在患者的床前观察、治疗。两周后,病人的病情好转,他心上的石头才真正卸掉了。感激不尽的患者对他说在:“我这条老命可真是你们捡回来的啊!”从这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中,他48小时为离开医院一步。就是这“一步”令读者敬佩、赞扬这位白衣天使,对患者如此高度的负责的精神。也正是朱明林这种难能可贵的高尚医德和精益求精的医术,他和四院内一大批精技术、懂业务、称职守的医务人员为泰州四院铸造了医魂,不可磨灭的医魂。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文的标题具有强烈的冲击性。一篇文章好比一个人,题目则好比这个人的眼睛。一篇好文章配一个好标题,犹如“画龙点睛”,陡增不少神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翻开杂志,许多人是先看标题,觉得托辞别致,有韵有味,才会细读下去。否则,就会一翻而过。该文的作者正是看准这一点,在标题上煞费苦心。文中的主人翁朱明林对危重疑难本人服务的宗旨是什么,而作者制作的标题则十分醒目的告诉了读者,誓做危重疑难病人的保护神,像这样的标题别具一格,令人过目难忘。
在写作上,这篇人物通讯的最大特点是白描手法的适当运用,全文质朴无华,轮廓分明,清新自然。曹雪芹有诗云:“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是一种美,朱明林不是叱咤风云的黄继光、董存瑞,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再用浓墨重彩便不合时宜。白描虽淡,却不枯燥,简洁的笔触和真实感人肺腑的细节勾勒出朱明林在医疗路线上崇高思想品德。该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没有“他的精神多么高尚,他的医术多么精湛,他的业绩多么令人感动”的空泛议论来填充渲染,那是肯定感染不了读者的。
泰职院 08文秘班 刘颖